现在位置:首页 > 数据资源 > 数据产品超市 > 最新动态
国家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合集(二)
时间:2024-12-12
来源:

国家数据局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案例涉及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等领域,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和成效。从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发布,以供学习借鉴。

案例十一:高危行业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建设

案例单位: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

在应急管理部组建之初,全国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企业和政府层面的安全管理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防范化解高危行业安全风险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距离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要求和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监测联网建设,实现高危行业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监管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模式转型。

图1 电力监测系统

一是建设全国一体化实时监测网络。按照集约化建设模式,坚持部省两级统建,快速形成了部、省、市、县、园区和企业六级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监测“一张网”。二是构建分级分类的监测预警体系。基于各行业实时监测、工艺安全和事故影响等多维度数据,建设了风险分级预警模型,通过红、橙、黄、蓝四色预警,实现了部、省、市、县、园区和企业的多层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动态管控。三是打造国家层面大数据监测能力。紧密结合业务工作需要,强化先进技术应用,构建了电力、通信、卫星遥感等一批大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形成与监测联网系统优势互补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打出了支撑安全监管的“组合拳”。

图2 矿山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已成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日常监管执法的得力助手,在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力提升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截至目前,已接入了近7000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3400余座生产和建设矿井、2400余座尾矿库、1500余家工贸企业等监测数据。二是加快推动了传统监管模式转型升级。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已全面利用系统辅助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对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应用电力、通信、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对偷采盗采、超员生产、脱岗离岗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能力。四是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系统运行以来,企业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平均消警时长从4小时39分钟下降至1小时8分钟,降幅达75.6%;煤矿瓦斯超限记录从单周最多1632条下降至555条,超限未处置数从单周最多284条下降至26条。

案例十二:全国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

案例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商品(服务)交易双方关系的建立靠的是货币,而证明这种关系存在的重要凭据是发票。2021年底,税务总局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在全国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以下简称数电发票),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应用体验,解决了经营业务、企业财务、国家税务的数字化贯通堵点,有力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目前已在全国推广。

图1 数电发票六大特征

一是依托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税务部门24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发票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实现发票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二是为纳税人打造税务数字账户,自动归集纳税人税费信息;三是实行“自动赋额”,根据纳税人信用状况,由信息系统在企业开办时自动赋予其可开具发票总额度;四是推进“乐企”直连,实现税企信息系统直连,将数电发票开票、用票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接口规范向纳税人开放,提供自动化、标准化信息系统对接服务,促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五是推进与国际通用规则和技术标准互联互通,拟定并推动出台2项电子发票国家标准,成为税务领域首个国家标准,实现数电发票跨境数据互通、标准可转、安全可控,有力促进了高水平对外开放。

图2 全国首张数电发票
目前,数电发票已覆盖全国98%的用票企业,是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一次重大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经济社会、纳税人、税务人、国际合作等多方共赢。一是数电发票实现以数字形态零成本开具、交付、存储,大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某大型电商平台企业接入“乐企”后,在生产交易时即可自动、批量、智能办税,每年节省企业成本3.8亿元。二是通过运用税收大数据,智能赋予纳税人开票额度,税务部门每月审批发票增量业务下降78.59%,明显减轻基层税务部门负担。三是数电发票在商务、财务、税务、法务领域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每年可减少约300亿张纸质发票、减少砍伐约1200万棵树木、节约1000亿元以上用票成本。四是通过推广“乐企”服务方式,至2024年7月底,实现1875户大型集团企业及数万成员企业与税务部门信息系统直连,促进企业加快财务、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


案例十三:国家5G新媒体平台-融媒体大数据共享服务

案例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开展文化传播和公众舆论宣传,从2019年开始,承担国家5G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逐步积累了海量的传媒、舆情和用户数据。在媒体形态不断向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演进过程中,传媒行业的数据体量呈几何量级增长,但由于流通、授权、分配、定价等机制的缺失,国内各媒体机构客观形成“数据孤岛”现象,尚未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产生充分的收益。盘活数据资源、健全数据制度、发掘数据价值、规范数据开发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数据中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国家5G新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台,联合各大媒体机构和龙头互联网企业,汇聚了海量语料数据、传播数据、用户数据以及业务数据,涵盖广播、电视、互联网网站、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账号、视频直播等各类公众传媒,涉及国内及重要海外地区数十亿用户,每日收入数据规模达20亿条以上。总台充分抓住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以下四类典型应用:
一是媒体智能化运营。总台对全媒体矩阵传播覆盖的电视端、广播端、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端的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了服务全台的数据枢纽,以数据驱动各项业务发展。二是具有价值观导向的“总台算法”。总台自主开发建设了基于主流价值认知大模型的传播算法,在总台各新媒体端落地,覆盖几亿中国网民,把主流价值观“春风化雨”般地传播给广大用户。三是业务评估考核和决策支持。总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了面向全台节目部门的评估考核系统,通过数据实现对总台所有节目部门进行客观考核。四是舆情发现。总台通过对互联网公开的媒体数据、政务数据、社交平台账号数据的应用,提炼并跟踪热点主题,支持节目部门快速定位舆情和新闻热点。

图2 数据资源总览


总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移动互联充分结合,以数据为介质激活新质生产力,紧贴总台新媒体发展的需求,将优质内容广泛地传播给广大融媒体用户,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案例十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智慧机场建设实践

案例单位:中国民航局

随着中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安全水平、运输规模、保障能力和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同时,中国民航亟需在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解决运输规模与有限保障资源间的矛盾,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智慧民航成为破局关键。然而,智慧民航建设面临数据共享不畅、技术应用不均、标准化不足、创新机制有待加强等多重挑战。中国民航局先后发布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及落实数字中国的行业指导意见等文件,大兴机场将数字理念与技术融入机场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行业标杆。

大兴机场数字化建设以机场核心业务为出发点,以筑牢数字基础、释放数据价值为发力点,以培育关键能力为关键点,实现数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图1 航班协同决策系统界面

赋能机场核心业务方面,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民航业务深度融合。搭建航班协同决策系统,与空管、航空公司等四十余个相关单位通过87个接口实现系统互联,日均收发数据30余万条,实现了航班保障全流程监控与多方协同调度。同时,通过自动分配机位等核心保障资源与智能分析优化滑行线路,提升运行效率。在旅客服务业务中,广泛应用自助设备及基于RFID的行李追踪技术,成为全国首家实现17个出行节点无纸化与全流程行李追踪的机场,极大优化了旅客体验。
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价值释放方面,构建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部署了数以万计的物联网设备,每天生产和交换上亿条数据,实现全面物联与数据高效流转;通过建组织、定标准、搭平台等方式,开展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构建数据模型助力精准决策,通过实时分析预测客流趋势和潜在运行瓶颈,实现车辆动态调配,避免运力断流。

图2 基于客流和运力的供需匹配示意图


培育关键能力方面,积极参与行业关键数字技术攻关,2023年开展6个产学研用项目,形成行业合力,力促应用创新,成立9个创新工作室、机场业内率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培养跨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核心竞争力。
大兴机场数字化建设对机场核心业务支撑作用明显,2023年放行正常率高达91.11%,靠桥率位居全国国际枢纽机场第一,行李服务差错率远低于行业标准,民航数字化能力得分常年稳居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榜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优化滑行路径日均降低碳排放量约10吨,每年减少行李赔付费约1500万元,大数据助力商户增收千余万元,连续4年保持国际机场协会整体满意度满分。




案例十五:丰隽云镜货运机场数字孪生项目建设

案例单位: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我国首个自主设计、获批建设的大型专业货运枢纽机场,也是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其在建设和生产阶段,存在投入巨大、试错成本高、缺乏经验借鉴、多方案决策难度大等难题。为了更好地量化和可视化应对这些难题,顺丰科技自主研发云镜数字孪生平台,验证和优化了各个时段的业务流程与工作时效,这对于提升机场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发现潜在问题和增强决策科学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图1 丰隽云镜数字孪生平台页面
顺丰科技深度融合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业务定位与核心应用场景,以大数据、自研仿真、AI算法、视觉分析四核为关键技术和架构,创新实现从物理机场层到孪生机场层再到运营应用层的全面技术创新。一是在物理机场层,基于物理世界货运机场每一个票件的流转业务特性,将相关联的机场建筑、分拣中心、分拣设备、运行实体进行数据采集和交换链路对接,提供真实可靠的运行数据反馈;二是在孪生机场层,作为物理机场的数字化映射,构建每日数千万数据量的大数据底层,精准映射机场百万票件、航班、车辆及多种分拣系统作业全流程,结合停机位分配、拖车调度等多套实时业务算法,实现虚实机场同频交互;三是在运营应用层,云镜系统作为智慧机场的中枢,深层解析机场运营管理系统规律,实现“事前规划预演、事中动态调整、事后复盘优化”的完整闭环,显著提升机场、航司、转运中心等业务主体的协作质量。

图2 丰隽云镜视觉分析平台页面
丰隽云镜数字孪生平台已成功融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日常运营,覆盖机场100%全货机的停机位分配,92%的运输任务指派,100%的保障车辆排班。从效率提升上,航班分配工作耗时压缩90%以上,车辆每日调度距离减少40%,总体时效提升约5%。从业务应用效果看,丰隽云镜作为决策支持工具,为分拣中心方案选型、高架桥建设、机坪滑行道建设及特种服务保障车辆资源投入等方面提供合理的分析建议,累计节约投入成本超过1亿元,并获多项软件著作权与发明专利,为推动机场物流产业园区智慧化运营与管理提供实践范本。





案例十六:矿山安全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数智云平台建设
案例单位: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面对我国矿产资源自然禀赋较差、浅部资源开发殆尽、深部资源开采风险加剧的现状,传统依赖人工、孤立系统、独立决策的安全生产工作模式已难以应对风险与挑战。为此,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矿山安全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数智云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矿业数字化转型、数实融合高效能发展,提升企业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1 业务流程图

针对地下及露天开采、尾矿库运行过程潜在风险及灾害,平台聚焦数据标准不一、融合不足、模型匮乏、预警滞后、决策困难等行业痛点难点问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构建了边缘计算、互联互通、并发接入、集成共享的云边端交互协同云平台架构,实现了矿山作业人员、生产装备、设备系统、工况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潜在风险信息数字化和标准化接入,打通了自上到下潜在的数据流通及应用的堵点和卡点,开展了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监控视频、多维模型、管理信息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共享、智能识别与联动分析、态势评估及趋势研判、灾害预警与风险管控等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搭建。平台分为上层监管和基层生产“两侧”,平台和移动“两端”,由数据管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构成,既有宏观整体监管,又有微观详细监控,通过“上云用数赋智”,提升数据的多场景应用潜力、多主体复用效率、多数据融合价值,实现了多源信息数字化、风险分析模型化、决策管控协同化、全周期全场景数智化,构建了感知、监测、分析、评估、预警、处置等闭环治理体系,形成了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数据化协同为纽带、数智化决策为驱动的管控新模式,实现了矿山跨机构、跨层级、多角色的纵向垂直调度和横向联防联控。

图2 平台架构图

平台通过理念、技术及模式创新,形成了“立足平台、辐射全国”的数字服务新业态,先后为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北、江西、安徽、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19个省份的20余家矿业集团的200余座矿山提供数智云服务,成倍提升了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安全水平提升以及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质量、效率及动力变革。

图3 系统界面图

(推荐单位: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案例十七: “中医处方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建设

案例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领域存在数字化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部分领域标准化程度不足、数据融合贯通不畅、数字化赋能服务不足等问题。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实施“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建立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病历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新体系,有效提高中医处方病历质量、中医药保障能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图1 “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架构图

一是实施标准化提升。制定和应用统一的标准化中医门诊处方和病历,规范中医看诊“五步法”流程,明确望诊4项、闻诊1项、问诊4项、切诊1项为必诊项。创新性地将“四诊”结果采用结构化处理,比如“望面色”中囊括色青、色赤等6大类19小类选项供医生选择,推动中医诊断结果精准定性。制定统一的数字编码规则,对1749种中药饮片、1142种颗粒剂、312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行数字编码;编制穴位标准编码516项,建立了全国首张标准化针灸处方。

图2 标准化中医门诊病历
二是建设数据中枢。按照中医业务标准和数据传输规范,实施医疗机构系统改造升级。搭建数据采集链路,实现中医处方、病案首页、中药等信息规范化实时归集至省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
三是推动场景应用。利用汇集的中医药门诊数据,全省建设多层次个性化的中医药服务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动实现“智医、智药、智研、智治”四大功能。智医:医患沟通零距离。研发名老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实现智能辅助基层中医开方。已孵化国家级名中医王坤根、省级名中医宣丽华的数字人,开具胃痞病、面瘫病中药方1000多张。智药:放心好药可追溯。建立中药全链条追溯服务平台和“中药服务在线”应用,推动实现中药饮片全过程管理和代煎配送查询一站式药事监管和服务,现已开展3000余万帖中药代煎监管。智研:临床科研深融合。研发中医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结合中医舌、面、脉、问诊数据和西医生化检验、影像数据,建立疾病诊断模型,首批围绕先兆流产、肝癌等7个病种,开发疾病生存分析、复发预测、辅助诊断以及处方建议等功能。智治:监管治理有依据。上线省、市两级中医药数字化监管驾驶舱,实时展示医疗机构中医门诊处方和病历信息,统计分析中药使用情况、就诊人群分布等关键信息。

图3 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

改革实施以来,制订中医药行业数字标准5项,实现全省218家医疗机构数据贯通,每日接收标准化处方病历10万份以上,累计归集7200余万份,实现全省中医药诊疗数据标准化采集和流通使用。上线中医处方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中医药数字化场景应用22个,高效赋能中医药服务和监管,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推荐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案例十八: 数字赋能消防救援“一张图”

案例单位:国家消防救援局

改革转制以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职能大幅拓展,年接处警量从2018年的118万起增加到2023年的214万起,近乎翻倍,面临信息数据汇集缓慢、灾害现场态势感知不直观、作战力量调配不清晰等问题,传统的作战指挥模式已难以满足“全灾种、大应急”实战需要,难以实现“一盘棋”精准指挥。国家消防救援局坚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以消防救援“一张图”助力现代化作战指挥体系建设,解决作战指挥的痛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造“数字化、透明化”战场。

图1 消防救援“一张图”大型综合体救援图
一是构建数据融合平台,提供智慧决策支撑。消防救援“一张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为支撑,围绕力量调配、作战指挥等要素,将国家、省、市、县四级消防救援人员、车辆、装备等多种数据定位上图,汇聚智能接处警系统、社会联动力量、城市重大事故及地质灾害救援现场的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中开展数据汇聚治理、人工智能分析应用,为国家消防救援局指挥中心以及各级指挥员提供指挥决策、信息研判等数字化支撑。

图2 消防救援“一张图”地震专题图

二是场景化应用定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针对城市大型综合体救援场景,实时调阅警情基本信息、火灾处置要点、周边消防水源、作战安全提示等关键信息要素,终端共享消防智能穿戴设备数据,动态掌握救援人员情况。针对地震灾害救援场景,接入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全景测绘等实时资源,利用AI地物识别等手段生成灾前灾后对比图,直观了解灾区情况,实时智能统计重点区域的人口数量并汇聚显示人口热力图,监控人口分布,为指挥员科学调度力量精准指挥提供支撑。针对洪涝灾害救援场景,实时接入气象、风象、水情、风力等关键预报数据,提供洪涝灾害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实时呈现全国24小时内的气象预警和天气预报情况,精准追踪各省份的突发事件,实时监控水库区、河流区等重点防治区域,准确展示异常水域具体位置。

图3 消防救援“一张图”气象专题图

三是创新驱动机制优化,强化指挥效能。坚持“技术创新+机制革新”双轨驱动,配套“全程可视指挥、专家远程指导”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建强后方指挥中枢,有效解决消防救援力量初战行动迟缓、情况掌握不明、指战员经验不足等问题。
消防救援“一张图”建成应用以来,共汇聚全国367个智能接处警系统数据,累计接报各类警情438余万条,为国家、省、市三级指挥中心实时推送警情要素、灾害风险和处置要点,全国各地主城区控制火情时间同比缩减60%,扑救超30分钟的火灾减少40%,在百余次重特大灾害救援中,发挥了数据汇聚展示、高效指挥调度、智能辅助决策等重要作用,为灾情研判分析和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以创新科技力量,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荐单位:国家消防救援局)





案例十九: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案例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技司

外汇管理工作面临涉外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症结在于企业信用信息匮乏、银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涉外中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少抵押物等限制,能佐证自身信用的资金流、贸易流、货物流等数据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银行难以直接获取可信数据信息,融资通道受阻。国家外汇管理局聚焦以上堵点难点问题,牵头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完善跨境信用服务体系,推动外汇管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图1 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概念图

平台坚持跨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数字签名和多方共识等技术特点,在确保数据安全共享的前提下,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对接税务、保险、500余家法人银行、5个地方特色平台(仓储、物流)等多方数据源,整合包括200多万涉外经营企业上亿笔收付汇、物流和货权单据等数据,以及上百万条税务备案信息,将碎片数据转化为多维企业画像数据,通过数据融通、技术互通、业务联通,打造以跨境信用体系为核心,单证核验为补充,资金融通、结算便利为重点的应用生态。
一是服务涉外中小企业融资,推出“出口应收账款融资” “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银企融资对接”等融资类场景,支持银行利用新型数据生产要素,向企业提供核定和增加授信、发放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等一条龙综合性优质增值服务。以“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应用场景为例,在企业向银行申请质押融资时,平台提供核查质押物信息是否真实、质押物是否重复使用或超额融资两项服务,帮助银行把控融资风险,助力银行快速完成单证审核与信贷审核,使得银行愿贷、敢贷、能贷,助力外贸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
二是服务外汇支付结算便利,推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银行核验”等便利化类应用场景,辅助银行开展业务真实性交互核验,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以“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银行核验”应用场景为例,通过建立税务凭证信息与付汇业务联动,实现业务真实性交互核验,增强银行核验能力和对超额或重复付汇的风控能力,同时也便利企业办理跨境支付业务。

图2 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场景应用

截至目前,平台已陆续推出9个融资类应用场景和4个便利化应用场景,服务中小微企业为主的10万余家企业累计获得融资超3600亿美元,支持便利付汇超1.7万亿美元,多家银行依托“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应用场景推出“出口数据贷”“区块链秒贷”“出口E贷”等线上化信用类授信产品,实现金融信贷免抵押、全线上、自动审批,平台在构建外汇信用体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普惠金融创新、促进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推荐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

案例二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案例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随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涉网纠纷明显增多,数字时代的新类型纠纷面临法律关系更加复杂、证据固定和审查更难等新问题新挑战。为更好回应数字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推动数字技术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2017年8月,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2018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成立,开启新时代数字中国司法新模式。

1 杭州互联网法院

三家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推出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举措。一是探索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探索“网上案件网上审”新机制,案件起诉、调解、立案、审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实现纠纷“一站式”在线解决。二是促进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水平。公正高效审理一大批具有先导示范意义的新型互联网案件,实现以司法裁判定标尺、明边界、促治理。从“网络水军流量造假”案到“AI生成声音侵权案”,再到“长短视频平台互诉系列案”,互联网法院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引导人工智能应用有序发展、助力网络视听产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推进司法运行向智能化迭代升级。建设司法区块链平台,区块链证据采信率达到99%,有效破解电子证据取证、存证、认证难题。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在线诉讼平台等载体,建设“5G虚拟法庭”,打造“多位一体”在线智慧诉讼服务中心,为当事人提供全流程立体化在线服务。四是推动完善在线诉讼法律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建成全国统一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有效支持从起诉立案到宣判执行全流程网上运行;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在线调解规则、在线运行规则,推动民事诉讼法吸收在线司法运行成果,赋予在线诉讼活动法律效力。

图2 在线庭审现场

2023年,三家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案件70635件,平均网上立案率、在线庭审率、电子送达率分别达到98.05%、99.71%、88.18%,改判发回瑕疵率、服判息诉率、平均审理天数等主要案件质效指标均优于传统法院。互联网法院作为数字中国司法新模式,有效应对了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司法挑战,对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推荐单位:最高人民法院